在社交平台,我们到底在与谁社交?
职梦雪

说到社交,我们先从最善社交的“小米”开始。

很多人都认为小米是社交的始祖级品牌,争相研究甚至模仿小米,但为何往往“模仿不到精髓,反而伤害自己品牌价值”?通过研究小米 10 年间的社交演变,我们发现小米从“论坛社交”时代就掌握了“与人沟通的精髓”,到了“互联网社交时代”,小米站在过往“与人沟通”的丰厚经验之上,更向“与人社交”进发,通过不断与米粉交互,掌握米粉触媒习惯、社交方式,严格谨慎规划小米社交平台矩阵,在不同平台完成与米粉的不同沟通内容,比如微博上基于小米“新”品新闻新活动与米粉社交,微信上基于产品购买功能性与米粉社交,在米粉 APP 通过对老粉丝的特殊福利激励与老米粉社交······

我们可以看到,小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交的始祖级品牌,其实是掌握了“与人沟通”到“与人社交”的精髓。“小米之道”是小米这棵巨树的根,是品牌提炼出的精髓,在今后的某个时代变革中,品牌或许以此借鉴发展“自己的道”;而“小米之术”是这棵巨树的枝叶,看起来枝繁叶茂花样百出,但只能作为营销和传播方法中的参考,为品牌实现锦上添花的效果。

从“小米之道”可以看出,在当下网状社交环境中,如何“与人社交”是树立“品牌之道”的根源课题,我们把“如何”这个宏大的问法拆解具象后,发现社交“以人为本”,作为品牌或者 agency,只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足够了,这个“如何”就是填写出“见______人说_____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看似简单的一段填空,背后却需要大量的感性洞察和理性分析。

在确定“见_____人说_____话”这件事情上,我们首先要摒弃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现实世界中的人 = 网络世界中的人。现实世界中,我们常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而在网络世界,由于不同平台功能和社交属性的细分,同一个人在不同平台会展现出不同风格,即现实世界中的人在网络世界进入了不同“元宇宙”,叙写不同角色。让我先来分享一个最近观察到的小现象。

关于社交,最近兴起两个看似对立的词 - “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逼症”,我们先来看一下定义: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强烈的恐惧或忧虑,以此来尽量回避社交;社交牛逼症是指在社交时完全放飞自我,毫无心理压力和包袱。看起来反差极大的两个词,却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我的朋友小 Z,在熟人朋友圈里,小 Z 绝对是灵魂人物一般的存在,不管饭局、剧本杀局还是运动局,小 Z 都能自然而然成为绝对的氛围及话题主导者,比如在剧本杀局,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刻苦追求主线及副线进展,小 Z 却有余力精准挖掘其中的话题爆点,发表自己趣味观点的同时,引导鼓励朋友们一起斗嘴,给“线下开会”剧本杀增添了“群口相声”的基因,真正以剧本杀为基础鼓励大家 social 起来。朋友们谈到对小 Z 的印象,其中必有一个“社交牛逼症”的标签。让我们的视角转移到小 Z 的生活中,小 Z 和男朋友计划结婚,结婚前一步必见家长,面对还处于陌生关系的未来公婆,小 Z 开始陷入“社交恐惧”中,对穿戴什么、礼貌行为、话语仪态都产生强烈的忧虑,见未来公婆的日期也一拖再拖。

感谢小 Z 贡献的真实案例,我们细细想来,“小 Z 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每个人”,我们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矛盾集合体”,小 Z 的故事是否在我们周遭同样上演过?请诸位此细细回想或观察一下,相信定会有所斩获。

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逼症同时出现在小 Z 身上,不存在“这样不好”或“这样不对”。当我们看到或描绘一个现象时,要努力做到不评判对错,以中立客观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拒绝先入为主,因此在我看来,小 Z 是当代社交人的典型缩影,现实中看成整体的人在社交世界中具有多面性,我们要社交的对象是小 Z,但要想做好社交,我们的社交对象必须细化到小 Z 的其中一面,把握“其中一面”的痛点与需求,才能在这个“网状社交环境中”与小 Z 真正“交流、交互、交友”,这就明确了“见_____人”这个问题。

回到“说______话”上,我们跟某人说话、沟通、交流,本质上是满足其“某种缺失的情感”。情感(emotion)这个词,在日常工作或项目竞标中常会被我们提及,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标准化流程,但研究 TA 情感的目的或初衷是什么?以我的经验与理解来说,找到 TA 的情感表现,其实就是找到社交中“TA 缺失又希望其他人或品牌帮助补足的情感”,找到这个缺失点(gap),才算找到深入 TA 话语的通道,也就找到了与 TA 发生关系的可能地带。

说到情感(emotion),让我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此例为单身狗友好型)—— 小情侣逛街,女生说:你看这件衣服好看吗?男生敷衍道:这件不错,那件也不错,甚至你穿什么都好看。此时女生就会感到生气,严重者会跟男生当街吵架。我们客观辩证地来看这个现象,试衣服的女生需要来自男朋友的“肯定或欣赏”这种情感(emotion),来配合或满足其“试衣”场景的需要,如果得不到,她就会跟男朋友执意索要,进而生气甚至当街吵架。如果再给该男生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他用满满的肯定和欣赏来满足这份情感,相信逛街会无比顺利,并借此强化与女朋友的爱情。

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情感的缺失”,我们渴望有人能适时填补某一情感缺失,同时他人也希望我们能够满足其情感需要,因此抓住目标受众 TA 的“情感缺失”就成为“品牌沟通的切入点”。

回到本文的核心话题“我们在与谁社交,如何社交”,希望我的填空公式“见_____人说_____话”能为大家提供不同的思考维度。社交时代,从单向两点一线的社交进化为多向网络状社交,作为专业人士,让社交更加“以人为本”,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关注“数据所描绘的群象”,更要关注“社交环境下的个体多面性和情感缺失点”,理性和感性,群像和个体,让我们对社交“道和术”的理解更加丰满。

职梦雪

奥美北京资深策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