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产品,红的是什么
苏姗姗

互联网改变了商业逻辑与竞争路径,重新定义了价值


“我喜欢灵活和选择。我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定制产品,并让别人按照我选择的时间和地点送货。我希望购买的流程快速简单。我的购物格言是:‘别把我套住’。”

——妮可·泰普斯科特

互联网渠道的发展降低了传统产品行业的门槛,以前需要雄厚实力才能构建的线下渠道,从消费者选择的唯一变成了之一,依靠零售终端触达消费者的模式被打破。许多互联网原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消费者选择空间被大大拓宽,一个产品井喷的时代向我们快步走来。 海量产品如海量的信息一样淹没了我们,凭借整体更多、更细分、更有趣、更方便获得,甚至更便宜的优势,打造出一种定制化的新价值体验。在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上,无论在宽度还是深度上都实现了有创造力的延伸,以更细的颗粒度拓展了需求的边界,给出了更贴心、更专属、更个性的选择。

互联网产品军团的迅速崛起对传统行业形成碾压式攻击,这场竞争已不是品牌之战、产品之战,而是新、旧时代产品逻辑与选择路径的对垒。互联网在拉平这个世界的同时,也磨损你的耐心与忠诚,潜移默化中缩短了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网生产品正在依托互联媒介与商品平台融合红利,以不怕小(需求或人群的细分程度)、不怕死(快速的产品试错与更新)的方式,集结成一个渔网式的产品矩阵,布局真正的全人群、全时机、全场景,在每一个细小的需求满足上超越传统行业的大品牌的主流产品。这种蚂蚁啃骨头式的对传统产品的蚕食,正逐步将商业规则与体验链条改写,重建消费者的选择标准与价值认知。

网红产品作为网红的物化变形,延续着新物种的红利变现模式

首先,本文讨论的网红产品,是能够兼顾热度与销量的成功产品,不包含那些只有话题没有销量的产品。那么网红产品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先从“网红”说起,网红其实是一群通过互联网获得关注的类明星人群,这种现象是源于审美的多元化与注意力经济带来的流量汇集,从芙蓉姐姐的另类人设,到今天百花齐放的气象万千,它已经从一个稀奇事物变成茶米油盐般的生活现象。两极化的评价与标新立异的形式,让“网红”这个互联网原生物种毁誉参半,但不影响其在互联网进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它创造并不断进化的流量变现模式,为商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而网红产品正是这种网红经济受益者,成功地将流量转化为销量。如果说传统的明星产品更像是家里的老婆,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验证,踏实可靠,唯一的遗憾,就是少了点脸红心跳的感觉。那么,网红产品就是让你多巴胺飙升的小情人,给你初恋般的悸动。 选择网红产品的过程,就像谈一次不以结婚为目的恋爱,不用忠诚,不用责任,你需要的只是一时的心动,赶快行动,买他!但互联网早已养出了你的“朝三暮四”,海量的选择宠出了你的“喜新厌旧”,很快,你就会发现另一个更让你心动的家伙,毫无负担地移情别恋。当无数次“脸红”以流量的方式汇集变现,众多短暂的爱,就成就一个如同“小众情人”般的网红产品。

网红产品,红的是什么

很多人对网红产品存在着认知误解,似乎只要你的产品足够独特、营销足够出圈,就能赢得年轻人的追捧。我个人以为,这种看法属于典型的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其实,能吃到肉的贼还是少数的,大多数都死在了对于市场机会的错误理解。

首先,是产品就要满足需求,网红产品是隐性需求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种满足,红的关键是私密的欲望触达 。
不指向任何未被满足的需求机会,而是指望通过特立独行的包装、命名、甚至营销花样就获得成功,属于典型的痴人说梦。古怪而无用的东西,也许能博得消费者的眼球,但,消费者不是傻子,这个流量距离转化为销量,还差着一个需要加想要的距离。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创造了一个现实世界的延伸空间,但实际上,它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平行的新世界。对于 90' 前的人们,互联网是个新生事物,一个好用工具,一片开放的空间,一种生活边界的拓展。但对以 90' 后为代表的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贯穿其出生成长,就如同在双语家庭降生的孩子一样,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与现实两条生活轨迹中穿梭,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角色,也因此衍生出两套价值与需求体系。

对比现实世界的压力与束缚,互联网给人的最大价值是自由,在网络世界中的原住民都有第二种人格,这种人格与现实人格形成互补。在现实世界中压抑的、失败的、无法获得的,在网络世界都可找到代偿;在现实世界中伪装的、退缩的、口是心非的,在网络世界可以回归本真。网络世界让他们可以超越自己现实的生活,满足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欲望与期待。网红产品就是在互联网上对现实未满足欲望的满足,而这种需求不是简单的物理层面的价值,而是隐藏在你心里的一个贪心,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补偿。

元气森林满足的是你既想要口腹之欲、又不想面对自己不够自律的小贪心;喜茶和钟薛高满足的,是你想要一个标榜自己品味生活的社交资本。在网络环境中,挖掘现实生活中未满足隐性心理需求,以需求为原点,去构建可从情感端的满足反射到现实的产品力,才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形成真正的驱动。

其次,是产品就要有扛打的产品力,红的基础是匹配的产品力构建。
无论怎样的需求,最终落地都是好体验的产品力。元气森林如果不好喝,钟薛高如果不好吃,喜茶如果不是真材实料,那将变成一次没有后续的尝鲜,制造一场短暂的虚假繁荣,无法成就一个真正有热度、有销量的好产品。心里层面的需求要落地于真实产品力的体验,才能够将心理预期的热度维持,形成体验闭环,才能推动产品进入正常的生命循环,将其热度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延续并扩展。

所谓的产品力扛打不是非得什么高新科技、专利技术、特殊成分,而是要以高匹配度承接基于心里洞察带来的欲望预期。例如,能够彰显高品位的社交资本需求,需要用有颜有料的产品承载其高价值,让消费者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双向满足,从而得到物有所值的消费体验。以此为起点,产生复购或二次传播,催化可扩展的产品销售闭环。

所以,我个人粗浅地认为,网红产品就是隐性需求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种满足,它需要植根于现实世界在隐性角度未满足欲望的挖掘,匹配可支撑的产品力,带来的完整的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满足,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或服务,它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体验。

产品网红化路径的搭建建议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创造一个全新网红产品,遵循从互联网世界的隐性需求满足到理性产品力承接,最后通过传播打通信息通路,精准触达消费者,这是网红产品从无到有可以参考的路径。

但相对于打造一个全新的网红产品,现有产品的网红化营销成为更多品牌更想做的事情,其关键在于目标的重新设定与需求的重新匹配。思考过程需要打破原有产品的价值路径,在产品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关键要素做重新组合:卖给谁,卖什么,怎么卖;将长期定位做短期营销的拆分。如娃哈哈 AD 钙奶的怀旧营销,捕捉到现实世界的残酷让初长成的人群渴望回归童年的情感需求,匹配自己作为童年回忆的产品特性,从儿童到年轻族群、从卖营养到卖回忆、从线下小卖店到电商,将产品植入共同的童年回忆的情怀中,驱动一轮老产品的新热潮,实实在在地在销售数字上看到了增长。

但对网红营销在时间与效能上的期待需要有合理的预设,面对选择大于需求的产品过剩时代,消费者注意力短缺,单次的营销效果只能左右一个相对较短的营销周期。想要收获更多流量带来的销量,需要不断挖掘新的隐性需求,并配合适度的产品优化,配合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期待。

最后,真诚期待每个好产品都能找到自己和消费者关联的新维度,让每个人都能在两个平行世界中,收获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新体验。

苏姗姗

现任奥美北京集团策略部策略总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