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式文化全面来袭 颠覆传统影音势力
李家伃 / 蒋葳

“Hi~大家今天过得好吗”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滚开”
“耶~~~我谁?我疯子~”

如果你听过以上三句话,甚至还知道是谁的口头禅,那么代表你和我一样,都染上了一波令人无法抵抗的 Y 式文化。不相信吗?不如点开你的 YouTube 帐户,看看你每天究竟花了多久时间观看 YouTube。你能想像居然有人一个星期内花了 22 小时又 14 分钟观看 YouTube 影片吗?这相当于在七天内看了 14 部的电影。别怀疑,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一个交友网站进化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 UGC 影音平台

猜猜看平均每分钟有多少影片上传至 YouTube?答案是 400 小时,并且每天 YouTube 的总观看时数更高达数亿小时。这个光是在台湾就拥有每月 93% 台湾民众造访的影音平台 ,实在让人很难想像它的前身居然是一个名叫“Tune In Hook Up”的网路影音交友平台。

“Tune In Hook Up”诞生于15年前的情人节,为了让单身的善男善女可以借由影片,分享他们心中理想的择偶条件;同时也帮助大家在平台上有机会认识与自己条件相符的另一半。这个无论是创立时间点和平台理念都很浪漫、充满粉色泡泡的“Tune In Hook Up”,经过两个月后却只拥有三位会员,即三位共同创办人,可见大家并不买单这样的服务。因此,三位共同创办人决定将平台转型,不再设限于单身并且想交友的使用者,而是开放让所有喜欢创作和分享的人都能互相交流。于是在 2005 年 4 月23 日,他们上传了其中一位共同创办人 Jawed Karim 去动物园玩时所拍摄的一支 18 秒短片,肯定没想到他们的平台拥有庞大的潜在价值,将在未来引领影音的发展,甚至成为许多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YouTube 作为一个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的串流影音平台,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分享他们的影音作品,无论是 KUSO 搞笑、音乐创作、十八般才艺、旅行纪录、多元知识等类型的内容应有尽有。YouTube 甚至引领着潮流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科技巨头之一的 Google 在当时也看见了这个平台无可限量的潜力与财力,赶紧将它纳为囊中物,逐步将它打造成为现今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UGC 影音平台。

从 Zero 变成 Hero

试问大家如果想要一夕爆红,有哪些方式可以快速达成?没有什么特殊才艺的我,在不违反社会善良风俗与秩序的条件下,第一个浮现在脑中的想法就是“做一件疯狂的事情,并用影片记录下来上传到 YouTube ”。在 2008 年,年仅 13 岁的 Justin Bieber 肯定没有想到,被妈妈用来保存儿子唱歌模样影片的 YouTube 频道,会让他被星探发掘而后登上 Billboard,不论走到哪儿都让来自全世界的大批粉丝为之疯狂。Justin Bieber 的发迹为怀抱着音乐星梦的人开启了一扇门, 原来一个默默无名的素人,透过 YouTube 也可以快速站上以前看似遥不可及的国际舞台,从 Zero 变成 Hero。除了 Justin Bieber 之外,我非常喜爱的 Kurt Hugo Schneider、James Bay 和 Charlie Puth,他们的成名除了本身的音乐好底子,YouTube 更是关键的推手,它或许颠覆了知名畅销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Timothy Gladwell)所提出的成功人士的“一万个小时”定律。

当我与正在就读国三的表妹闲聊时,她会兴奋地提及全台湾最红的小小 YouTuber “蔡桃贵”最近半夜常起来要阿嘎和二伯陪玩;当聊到旅游时,她则会分享“欸你这周要干嘛”最近去了嘉义吃多少令人垂涎的美食,并说她下次也要去吃;就连讨论女孩们的穿搭打扮,她开口闭口都是“之前我在 YouTube 上看到『爱莉莎莎』和『阿圆』介绍了 XXX 好好看,我好喜欢”或者“你有看到 Meg 拍了一集 XXX 穿搭里面XX品牌的裤子吗?超好看!”。我相信上述这些类似的对话也一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大方承认吧!你和我一样,几乎生活中食、衣、住、行、娱乐等所有的资讯来源,十有八九来自各式各样的社群媒体、入口网站、线上传播媒体等,其中 YouTube 和 YouTuber 的社群媒体可能就占一大半,而这样的生活型态加速了许多 YouTube Heros 的崛起。当然,这并不是说 YouTuber 得要像 Marvel 中的英雄一样,有什么举世闻名或者大义凛然的创举,而是他们成为了人们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感。

近年来 YouTube 上的一大群 Zeros 迅速崛起成 Heros,他们的影响力甚至打破传统媒体的壁垒,创造新型态广告合作的模式。举例来说,台湾 YouTube 界的长青树“蔡阿嘎”不仅拥有230万订阅粉丝,就连政坛名人都来与他合作;人称 Lv. 100 的台湾业配之王“HowHow”也坐拥一片忠实粉丝,不仅让他获得厂商的喜爱,还出书分享身为 YouTuber 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某种程度来说,YouTuber 的影响力一点也不亚于电视荧光幕上所谓的“明星艺人”;而这股Y式势力的崛起也让传统明星们意识到,要想抓住更多年轻世代的眼球,YouTube 是他们不可忽视的战场。因此最近像是杨丞琳、吴宗宪、KID 等台湾艺人纷纷成立自己的 YouTube 频道;此外,也有像是由搞笑天王邰志源领军的“木曜4超玩”,更是将电视综艺节目搬上 YouTube 频道,有趣又不失专业制作效果的风格,成功锁定超过 160 万名观众的眼球。

看看 YouTube 的四周,YouTube 产业已经默默成型

这一群活跃于 YouTube 上的创作者(或称 YouTuber),凭藉着素人的本质,透过影片呈现出自己的观点、创意与生活,不论 YouTuber 们拍影片的动机为何,他们打破了过去对于名人“天高皇帝远”的刻板印象,让观众在观看他们的影片时,仿佛就像在看隔壁邻居小明或好久不见的朋友分享生活和想法。在 YouTuber 越发受瞩目的同时,连带也吸引着品牌的注意力。品牌意识到大把钞票苦苦敲来的艺人,其行销效益可能不及一位拥有 2 万名高黏着粉丝的 YouTuber;一支成本高昂的广告所带来的行销效益,也可能不及与 YouTuber 合作的影片。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让品牌开始重新分配行销的预算,不再只是倚赖传统媒体的广告与代言手法,积极寻求合适的网红进行各式的商业合作。

当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 YouTuber 获得越来越多曝光与关注的时候,他们逐渐脱去素人的形象,戴上了所谓“明星”的光环,从网路世界延伸触角至俗称的“演艺圈”,从电脑荧幕后出走至电视荧幕上。如果你问我这是不是一种“倒退”,我倒不这么认为,这其实就是市场的拓展,就像是企业发展一样,为了寻求更多的机会,便会在站稳脚步之后开始向外拓展。

YouTube 的发展越趋成熟下,不仅 YouTube 身为平台不断加深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与黏着度,YouTuber 也希望能有效累积自身的影响力,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与成就,因而有了一群人承袭着“经纪”的概念,与 YouTuber 或者广义来说所谓的网红签订合约,提供经纪服务,为网红寻找更多合适的商业机会。不少 YouTuber 加入这类经纪公司,借重公司的资源帮助自己成长。YouTube 已经不只单纯是“平台”、“广告主”、“创作者”与“观众”四个要角所组成的生态系,它俨然已经发展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品牌与 YouTuber 发挥 1+1>2 的影响力

根据 Google 于 2018 年公布《YouTube 使用行为大调查》,台湾每人平均一天花费将近 2.5 小时观看 YouTube,而且更有超过 4 成年龄介于 55 到 64岁 的中高龄网络使用者每天看 YouTube 超过 1.5小时。显而易见,YouTube 在台湾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它同时也是长辈们喜爱的影音平台。现任 Google 大中华区总裁陈俊廷就曾公开表示,随着YouTube 上符合各年龄层的内容更加多元,YouTuber 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品牌得重新思考行销、沟通策略,并善用网络影音的特性,最大化品牌策略成效。

谈及“合作”,必然是希望能创造“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在面对 YouTuber 崛起的网红时代,品牌渴望凭藉 YouTuber 的高人气,展现品牌的形象与价值、牢牢抓住消费者的目光;而 YouTuber 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形象、作品品质与观众,选择适切的商业合作对象。不过,YouTuber 有别于传统的明星艺人,他们是一群用影像记录生活、传达理念的创作者,因此,品牌如何与“对的” YouTuber 合作共创“双赢”,避免不小心误踩 YouTuber 的地雷而产生不愉快,值得公关行销人在制订沟通策略时深思。

过去我在为品牌客户与 YouTuber 沟通合作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境就是在客户的需求与 YouTuber 的期待之间拉扯。往往客户最在乎的都不是 YouTuber 关心的,尤其当客户预算不足或根本没有预算,却又把我和团队当成神灯精灵许愿时,即使心中无限小剧场,也还是要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沟通的策略,妥善管理客户的期望。

根据你的沟通目的,决定和什么样的 YouTuber 成为合作伙伴

不论是什么样的行销手法,首先你得先弄清楚品牌客户的沟通目的与讯息,以此去为他挑选符合品牌形象、精神的 YouTuber 作为合作对象。除了从 YouTuber 频道中的影片了解他的频道特色与个人魅力之外,你可以多方从YouTuber 所经营的社群平台如 Facebook 和 Instagram,分析他的经营策略、人气程度与主要 TA。

别忘了,YouTuber 在创作者社群中的互动关系也相当值得参考。在 YouTube 去年年底所公布的年度热门影片排行榜中,“跨界合作”占据“热门影片”榜单过半席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影音世界中,YouTuber 之间越来越会利用“客串”、“ft.”(featuring)的方式,加乘彼此粉丝的力量,创造影片的观看效果。事实上,在过去我们和创作者经纪公司接洽的经验中,经纪公司也常会提出“大创作者+小创作者”这样的组合建议,一来是能让影片有更多的互动、触及更多的观众,二来则让小创作者也可以成为后起之秀,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因此,你也可以善用这样的合作模式,为客户创造有别过往的行销效果。

绝对不要将频道订阅数当成唯一的评估指标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而且必要时可以拿来教育客户,改正客户对于 YouTuber 的迷思!千万记得,频道订阅数只是一个参考的基准,但并非绝对与 YouTuber 的影响力成正比。还记得我刚提到,YouTube 这个生态系不是只有“创作者”、“观众”和“广告主”,别忘了“平台”也就是 YouTube 掌握了根本的游戏规则。

YouTube 毕竟是平台的拥有者,为平台制订政策与规则,最常被人讨论的莫过于 YouTube 推荐机制的演算法,即便拥有百万订阅的 YouTuber,其影片观看次数也不一定每一部都能破百万;相反的,只有数千或数万的新兴 YouTuber,也可能会有几部影片爆红,观看次数是订阅数好几倍的情况发生。不论你喜不喜欢 Joeman 这个人,我倒是要在这边推荐一下他做的网红观察室系列影片。Joeman 就曾在影片中坦言,他认为 YouTube 的频道订阅数完全不重要,一来是因为演算法不一定会让每一个订阅频道的观众都看到每一部新影片,二来就是“已订阅”不代表观众对于频道的黏着度就是高,很多频道只是空有大量订阅数,但订阅观众却不太看影片了。

因此,在为品牌客户评估合作 YouTuber 时,应该要回归沟通的目的、欲传递的讯息,综合考量 YouTuber 的订阅数、平均影片观看次数、与观众的互动程度、频道的TA等等,来决定适合的合作对象。尤其在“奈米网红”的崛起下,这些与粉丝拥有高黏着与互动的中小型 YouTuber,越来越受到品牌的青睐。关于“奈米网红”的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好的影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不要难为了 YouTuber 与自己

一篇好的新闻稿和文宣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还有时间的酝酿。影片创作从故事发想、脚本撰写、道具准备、拍摄执行到后制剪辑都需要时间,即使是无脚本企划,也都要花费时间拍摄和剪辑。这样的过程在独立一人工作的 YouTuber 身上可能需要 3-4 周不等,这可能还是在他行程比较松的情况下;对于大型、有团队的 YouTuber 而言,你以为他有较多的人力与资源,工作时程就会因此缩短?你太天真了!大型 YouTuber 因为高人气,自然也会成为众多品牌想要合作的对象,所以行程多在 1-2 个月、甚至半年前就得先敲好,除非你的提案真的很特别、很吸引人,否则就真的只能 GG 期待下次合作机会了。

跳脱本位主义,为 YouTuber 设想合作的价值

“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己人看自己的产品或企划总会觉得好棒棒,永远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人不爱呢?品牌和 YouTuber 合作的过程虽然也是另类在卖东西,但别忘了 YouTuber 是合作的伙伴,他同时需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为喜爱他的观众负责。因此,当只是一味推销式与 YouTuber 沟通,成功机率大概微乎其微,一不小心还会引来对方的反感,甚至可能就成了一集“靠北厂商”的主角。所以,先放下客户的期待,把你自己当成是 YouTuber 吧!在与 YouTuber 谈合作前,一定要先换位思考,设想这项合作可以为 YouTuber 带来什么样的效益,而不是只把他们当成宣传管道,毕竟你的目标是要“双赢”,让 YouTuber 也心甘情愿与你合作。

给 YouTuber 自主发挥的弹性空间

YouTuber 之所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就在于他的个人魅力,以及各种将创意实践于生活和影片中的能力。因此,他对于内容的高度自主性常会成为品牌在合作过程中的一大课题。既然是商业合作,YouTuber 一般而言是能理解品牌有期望置入的讯息,但多半仍是希望能在影片中保有自己的风格与创意。因此,建议你在为品牌与合作 YouTuber 沟通的过程中,列出重要的主讯息之余,也适度尊重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只要在不背离品牌形象或精神的条件下,给予 YouTuber 发挥的空间。毕竟,他最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吸引到他的粉丝,而这群粉丝就是你和你的客户所想要的 TA,我没说错对吧?

结语

林林总总谈了这么多,因为 YouTube 的诞生,让人人都有机会将想法透过影片的方式传递给全世界,获得一定的支持者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人,甚至加速梦想的成真。YouTube 也改变了人们的阅听行为,成为了获取资讯的来源以及娱乐消遣的场域。这一两年看到拥有巨大影响力的 YouTube 快速成长,从平台到社群,再衍生出相应的产业生态,这样的“Y式文化”不断地颠覆了过往的传统沟通策略,也刺激我为客户发想创新的沟通方式。我相信 YouTube 还会不断地成长,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成为 YouTuber,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下,持续想尽办法获得关注;品牌客户则会更加借重 YouTuber 的影响力为品牌发声,寻求各种合作、业配方式达到行销的目的。身为传播行销人,我们的价值就是为品牌客户“创造影响力”,因此面对“Y式文化”全面来袭的情况下,善用 YouTube 与 YouTuber 们的影响力相信能为客户创造意想不到的正向效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