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官僚主义
吉霄雯

你可能会接到这种 brief,“我们要拍一支50万的品牌视频”。但你了解后才发现, “品牌是什么?”这个前提,客户还没想清楚。不过客户不在意,ta正希望通过拍摄品牌视频,你一起帮 ta 把“品牌是什么?为什么?凭什么?”这一系列的哲学问题想明白。当然,ta 最关心的,还是那个50万的视频交付。

你也可能会遭遇这样的挫败,team 冥思苦想了一个绝佳 idea,你自信满满,激情澎湃地陈述过后,客户一句,“这个 idea 很好,但我们需要拉通其他部门一起做。跨部门作业和沟通太费力了,解决不了,你们再想个新的吧。”于是,一个绝佳的成就品牌形象的机会,因为惧怕内部的沟通冗余被扼杀了。

还有一个场景,你陈述完品牌内涵和创意思路,客户支支吾吾说不出个确定性的判断,一味猜测着大老板会选择哪个。更有甚者还会提出,可否最后用销售量或客户线索的数量来直接衡量创意效果?

其实上述现象的背后都剑指一个事儿,“官僚”体制导致的品牌认识和管理问题。

今天你我口中谈到的官僚体制,源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官僚极权组织理论。韦伯是组织理论之父,当时提出这个官僚组织理论的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发展,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高效实现,需要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利和责任,成员之间互相配合,通过流程化和标准化,确保整体组织产出的一致性和可控性。在当时,鉴于官僚体制的精确性、稳定性、可靠性等都比其他组织形式更优越,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从政治治理到企业治理,官僚体制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这样的“官僚”体制,在与品牌工作相遇时,因为两者在本质、规划和操作上都存在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冲突。

第一,本质上,品牌探寻的是价值理性,官僚体制追求的是工具理性。

品牌需要解决的是“意义”的问题。一个企业存在的意义,一项业务的意义,一个产品的意义,社会发展的意义,个人生活的意义,人类理想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再发达的科学也给不出答案。这是我们面临的终极价值问题。就比如面对绝症,我们固然可以动用各种科技手段来延长生命,但对于某些更看重生命质量和尊严的病患来说,是尊重他们自己的意志,还是继续治疗,这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而不是一个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度量的问题。

相比之下,官僚体制则源于一种科学化的思维,定标准、理规则、看数字,更多是一种物质世界的事实判断。物质世界里,没什么神秘的终极答案,苹果是酸是甜,是飞机快还是火车快,借助科学工具测算便知道,可证实,也可证伪,目的就是确定出一种更高效的做事手段。

第二,规划上,品牌思考依靠想象力和创造力,官僚管理要求标准化和一致性。

品牌离不开创意输出,创意需要对社会和人性做出细致入微的观察,于是我们寻找社会的张力矛盾,思考感性的故事叙述,反对标签化、一刀切,希望借助意想不到但合乎常理的反转激发外界的共鸣,获得对品牌“意义”的认同。

但官僚体制越完善,越会倾向于剔除感性,把复杂的人性简化成一些硬指标,以便让系统能够高效简便地运行,个人以零部件的形式在组织流程上各司其职。你一定经历过贷款时银行用一堆数字来拆解你的信用的情形,工资、学历、年龄、性别、单位性质⋯⋯这些不同指标对应不同分数,形成对你的信贷能力的考核判断。

第三,操作上,品牌的系统性注重宏观协调,官僚体制的模块化遵循“可计算规则”。

一个设计师,每次设计椅子时都要先看整体房间,设计房间的时候他又习惯去看房子,而到设计房子时又考虑周遭环境,等到设计房子的周遭环境时,他又去看看城市的规划。这就是系统思维的体现。品牌的打造与此类似,面临的问题都是系统性的、相互关联的——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说,有系统性的品牌思考,才能理清具体的每个品牌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说,每个品牌项目都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有益于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塑造。

官僚体制则与之不同,为了每个模块都清晰可见,需要在小处计较,甚至每个小处都需要体现出“可计算的规则”,只有“可计算”才可预期、可控制、可比较。于是企业品牌组在一开始就设立数字KPI,一年的工作要求几次活动、几次 campaign、几支 TVC、几次品牌合作、几篇稿件。你拿到的 brief 和报价要求也都聚焦在具体产出的事情和件数上。在沟通习惯上,客户也是“任务导向”告诉你是个啥事儿,很多时候都是既不清楚前期基础工作为什么,也不思考后续传播工作怎承接。当然,大概率上,这不是任务当事者的责任,而是企业内部的官僚体制思维造成的。

体制塑造人的行为,行为影响了人的思维习惯,长期在官僚体制下进行品牌思考和沟通,自然容易陷入到品牌官僚主义的思维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长期标准化思维如何承托“人性化”的创意和审美?有些企业想得直接,网罗各家 4A 优秀创意在企业内部坐镇就行,殊不知在企业的官僚制度文化下,创意所需要的“人文主义”氛围这一生存土壤将成为真空,创意会受到禁锢,创意人也很难长久留存。

其次,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品牌建设思维,官僚主义更容易将创意表达视作随机的灵光乍现,这不可避免导致疯狂创意的节奏,“随机创意”被迫成为了我们的工作日常。由于缺乏策略性管理流程,客户更多追随自己/或老板喜欢的表述,这种状态下导致的最真实残酷的后果,就是一个KV画面反复出80个版本,最后回归到第一个版本,情何以堪?

最后,“可计算”模块化的思维带来的后果,是依据制造业的工程计件和验收方式来考核品牌工作。一张KV,画面动用的元素多,则费用标准高;画面元素少,则费用标准低。殊不知有的画面就一个线条,但背后体现的是深远哲思,能引发无穷想象。只以画面构图复杂程度来衡量创意高低,实在偏颇。

官僚制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文明的产物,对于大企业而言,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会存在。它遵循历史上其他治理规律,是一个出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来应对问题、然后解决方案本身成为问题、再继续寻找解决方案的演进过程。官僚体制作为一种解决手段,因问题而生,让很多企业得到了高效组织化的完美结构;但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它现在又成为了问题本身。

对于我们而言,如何在这种困境下,保持平和心态,管理好日常工作呢?

先理解,再沟通。如果你的客户是大企业,你会发现这不是某一个客户窗口的个性问题,而是很多部门的普遍性问题,这是内部的体制文化形成的思维模式,客户个人也只是一个被动的完工者,没必要发展为你我敌对的人情恩怨。

破流程,多互动。“互动研讨”是打破组织上下结构的一种契机。品牌工作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扁平化的讨论气氛有利于形成对问题的界定和探索。为此,在思维模式上,我们要多引导客户认识到,成功的品牌打磨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组织结构;在工作方式上,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多使用“互动研讨”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客户窗口打破内部的官僚壁垒,而不能再因循于传统的等待 brief、闭门思考作业、提交作业、再等待反馈、修改完善的老路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