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品牌的社媒运营,是如何卷 AIGC 工具的
苏宁

过往在给较头部的品牌做社媒内容运营时,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内容生产量较多、单价较低,但交付标准很高,创作难以追赶热点节奏、高昂的制作成本、洞察缺失难以唤起共鸣等等……Content Force 广州团队接手可口可乐的双微运营之时,也同样面临急需降低内容生产门槛,加速提升效率的挑战。

今年年初,也正值 AIGC 处于风口浪尖,创意团队尝试了多种 AIGC 工具,像 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想更好更快地将创意呈现出来。通过不断投入摸索和测试,终于将“天敌”磨练成了“贤内助”,让生成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甚至突破创意的天花板,争取快速适应热点迭代的节奏。

比起传统运营工作流中的成果,在可口可乐微博的运营工作中,团队在 AIGC 赋能下的制作输出,通过其强大的生成和延展能力,被尝试运用在内容运营生产的各类场景中,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动内容生成,更快速地生产出客户所想呈现的内容效果,完成创意的提效。比如创意有了一个想法,会马上用 AIGC 工具生成一个大概效果,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变成了碎片式的创意 + 动手的结合,然后再与客户对齐接下来要产出的内容。这种创意沟通方式的改变,是 AIGC 带给我们和客户业务方非常显著的工作流变化。

在今年五一期间各地堵车的热点下,我们希望传达出路上带着可口可乐,“堵车不堵心”的创意概念。用 Mid-journey 延展出以下画面,加以后期加工,然后快速发布在微博上。省去了拍摄的时间和成本。

在淄博烧烤话题大热的情境下,我们需快速帮客户拍摄一组烧烤+可乐的平面出来,一是发布在微博上,二是投放在淄博线下的一些旅游公交车上。过往我们在进行平面拍摄时,需要创意团队找大量的 reference、画手绘、经过多轮提报和沟通,最终确定下来 layout 后,再进行至少两轮的 PPM,才能执行拍摄。整个筹备期间非常长,很担心等到作品出街时热度已过。

所以创意团队再次使用了 Mid-journey,通过“咒语”和“投喂”草图的方式,输出了拍摄场景、道具、氛围、灯光效果等视觉参考,在三天内快速与客户敲定了执行方案,两天内完成了拍摄 + 修图。

Mid-journey 出图:

最终拍摄出图:

2)提升内容质量,补足内容丰富性。对于大品牌的谨慎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标准来说,即使是一篇看上去很“随意”的微博,也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找参考、做洞察、做方案,再动手去设计,而现在最直接的操作方式,就是用 AIGC 把创意快速地进行 output 产出,甚至生成的内容可能比设想的还要丰满和精准,帮助创意输出更多灵活和个性化的作品。

上面第一个场景的案例,是通过 AIGC 辅助去执行拍摄,其实也可以通过投喂 AIGC 简单的拍摄素材后,辅助完成后期的创意达成。比如我们先构思了一个创意,基于热门内容“点亮异形蛋糕”为出发点,用可口可乐的产品做成蛋糕的形状,为社恐人士过生日。创意先通过简单的产品拍摄进行构图:

然后将素材投喂到 Mid-journey中,经过反复调试和后期处理,最终出图:

成功蹭到了微博#生日回避型人格#的热搜话题。

3)助力内容创新,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AIGC 的大量快速输出,赋予了创意团队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捕捉灵感,它会以独特的方式理解和解读创作者的需求,打造出更多样化、更有趣的内容。它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位极富联想力和创造力的合作伙伴。

在微博平台上,我们发现凡是带可口可乐吉祥物大白熊的素材,互动数据普遍高于其他内容,于是跟客户敲定了一版适用于 social 渠道的形象设计后,通过 AIGC + 后期的方式,输出了多个有梗的“表情包”,甚至从神态上都捕捉的非常到位,深受粉丝喜爱。

通过这几次尝试,总体而言,AIGC 的几个主流工具,确实在创意团队的工作流中引领一场小小的变革。大家在乐趣中摸索和学习,更好地实现自我表达和创新,不再受限于繁复的细节中,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意和设计本身。

但其实 AI 并不具备任何自主创造能力,甚至很多对人类来说不言自明的常识,它并不能直接理解。所以对于创意的洞察和切入口,是最为关键的,不能依赖 AIGC 从 0-1 去发想内容,只能去尝试探索,基于已有创意概念下的全新设计思路。

其次 AIGC 不仅仅是给到创作者的工具,我们每个业务同事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力,可以投入使用在日常面临一些基础文案需求、或方案中的 demo、reference 的时候,然后再进行自定义和优化。比如 Figma 和 photoshop 也都出了对应 AI 插件,设计小白也能轻松应对,不用处处“劳烦”创意出手。

最后,不要对客户隐瞒使用了 AIGC 工具,当然也要同时做澄清的是,它并非直接一键生成了最终的成品,所有我们看到的酷炫案例,都是通过很多个工具、很多轮后期打磨才形成的,要清楚认知到技术的天花板在哪里。

希望通过这次的分享,可以提高大家对 AIGC 的兴趣和浅知,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帮助自己提升作业效率。

苏宁

内容项目总监,Content Force,奥美南中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