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生酒看品牌人格打造的突破口
孙畅 / 杨若璇

刻板印象有利用价值,被突破了价值更大

三两知己一壶酒,或意气风发,或谈笑风生。

说起酒,无论是数据,还是我们的印象,女性都更偏好低度酒,她们往往用低度酒,或小酌,或惬饮,来达成悦己式饮酒。但事无绝对,越来越多的悦己酒不得不让人思考另一面,就是,豪迈畅饮的就没有女生吗?

的确,品牌和大众都在营造这种小酌的氛围,慢慢的,也许是因为罗森塔尔效应和从众心理,摇摆中的女性的确会认为低度酒、可爱而美好的包装,就是自己应该选择的产品,即使内心中觉得大口喝酒也未尝不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循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继续投入打造女性喝的酒,并将它们冠以“小甜酒”、“少女酒”、“晚安酒”、“小甜水” 等这类吸引女性用户的产品标签,把情人节、三八节、520 等两性色彩浓郁的节日作为重要的销售节点,赚取销售增长。这些酒的度数不高,颜值却很高,带来的“微醺感”,满足了很大一部分寻求情绪疗愈与仪式感的女性消费者。

然而,当细分蓝海市场的边际价值逐渐因为低门槛产品和多商家的涌入,渐渐变成红海甚至紫海后,曾经被品牌利用的“刻板印象经济”又会带来一轮新的突破,那么机会就重新交给了“打破刻板印象”。

打破刻板印象,还要先从悦己说起。悦己这个词也被出现在 persona 里七八年了,但悦己本身也产生了很多变化。

拿互联网上前段时间特别火的一个词举例:雌竞。这是一种女性把自身的价值,依靠男性的偏好、青睐和选择来体现自己在同性内的竞争优势的贬义词。思考一下,雌竞的另一端不只有一种情况,很可能是很多种,可以是“不在乎异性眼光的单纯悦己”,同样也可以是“拥有没有负担的畅快豪饮的女性朋友们”。

我们先来看一部剧。

在一家餐馆,一个女人发现餐里面有异物,叫来老板,思维缜密的证明了异物的来源要归责于老板。当然,老板也很狡猾,给出了“本餐酒水免单”的条件。自以为占了便宜的老板,却发现一行三个女人,畅爽饮酒,豪迈不羁,空酒瓶摆满一桌,老板直接傻眼。

这是在抖音上的话题#酒鬼都市的女人们喝酒名场面其中一个爆款视频片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里,我故意没有用“像男人一样”来表达。因为,在这些名场面之下的评论区里,充斥着这样的自由观点:

-“这个好好看,喝酒的,适合你们@xxx @xxx”
-“虽然这部剧里全是内涵,抵制,但是她们喝酒的样子我太喜欢了”
-“我羡慕的不是她们的酒量,我羡慕的是她们的友情”
-“像极了我和我的姐妹们”

当然,题外话,关于这部剧下头的部分,我和大家一样,真的很下头。但这里还是想单纯聊聊洞察,毕竟上面的评论的确都是咱们国人的高点赞真实评论。

不同于大众对“女人只喝低度酒”的认知,有数据显示,女性对以白酒为代表的烈酒的关注度正在持续走高。同样,低度酒的饮用人群也不仅限于女性,从社交达人到烈酒老用户,再到Z世代,他们都是低度酒的消费人群。

因此,“女生酒”品牌,或者一切有兜售“粉红税”行为背后,也同样引发品牌的思考:与其说女性的悦己不容轻易定义,不如说,性别标签不容轻易定义。

正如 Mugler、Maison Margiela 等时尚品牌“抛却固有性别概念,以时装、美妆为线索,探索纯粹美”的核心议题设定,或者如《玫瑰少年》的歌里唱的那样,“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别让谁去改变了你/你是你或是妳都行”,亦或是像女诗人余秀华在《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所讲,“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可以看到,这甚至已经不是一个争取群体权益的小众话题,而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已上升至世代议题的程度。

时尚圈也好,余秀华也罢,他们无不说明,当下的性别议题已不容被轻易定义,人们反感被阳刚、阴柔之类的形容词框定好或不好,厌恶被生理性别决定自己能或不能,讨厌虚假的女性友好、性别友好来蹭热点,期望这个社会的包容性不止于允许某些群体被看到,而是抹去没有必要的标准和隔阂。因此,对于女性酒品类来说,若品牌只是走简单的反其道而行,不过是在同一错误的正反两面横跳。

所以这里,我们重新说回悦己。

和自己相关的,不只有独处,不只有内心戏,不只有男性凝视下的乖巧和魅力。和朋友的举杯高歌,和肆意畅饮,只要你想,你就可以。

那女性酒的新品类在哪里?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有个观点,“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专业、工作技能而建立”。对于情绪营销的理解,大多数品牌还停留在对情绪的洞察和转移阶段。就好比品牌主打“女生酒”,便是品牌洞察女性社会情绪的一种表现,但总体来看,这些品牌也仅仅只是做到洞察、响应却并未深入该情绪,真正理解隐藏在这个情绪背后的关于性别标签的深层诉求。

这个诉求是什么?

这个诉求就是,我点一瓶烈性酒,没有人在旁边问到“啊你怎么喝这个”。不去在意别人这么问,是消费者的事儿。让别人问不出来这个问题,是品牌的机会。

具体怎么利用?我们可以聚焦在用户想要成为 trendsetter 背后的痛点——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江小白让年轻人喝白酒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甚至会为了好奇,去买一根雪糕杀手“江小白雪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我们把目光拉远,女生酒品牌可以立一个人设“你喝你的,我替你解释”。这样的人设是可以跨品类的,甚至相比之下,让货架上那些矫揉造作的“女生酒”们显得刻意为之。

回望整个“女生酒”的定位,从品牌该如何处理性别议题、刻板印象,到品牌如何把握社会情绪、与用户情感沟通,无不是品牌在处理其社会关系的体现。当品牌和用户对话时,不应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或是简单的输送者与链接者,而是让品牌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真正存在的角色。同时,这个角色应该是有价值的,应该是替她们发声却不定义她们的,应该是大智慧之下的包容感。

孙畅

奥美北京平台副总裁

杨若璇

奥美北京平台组实习策划

返回